2021-12-04 09:20:01 作者:老黄历 少数民族节日 纳西族
纳西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纳西族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独特的生活习俗。那么纳西族他们都过哪些节日,节日具体都有哪些风俗,你都知道吗?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往下看看吧!
纳西族的由来
纳西族系古羌人后裔,自西北河湟地区南迁,与土着融合而形成。秦汉至魏晋,纳西族已迁徙至大渡河、雅砻江流域,以游牧、畜牧为主。
唐代,部分纳西先民沿雅砻江南下,抵达丽江。随后挥师南下,在洱海东部建立了第一个政权——越析诏。史称越析诏“地最广、兵最强,素为南诏忌”。越析诏为时不长被南诏所灭,纳西先民南下步伐由此止。
此后,纳西先民退回金沙江中游流域;500多年间,在唐王朝、南诏、吐蕃三大强势的夹缝间苦苦周旋,艰难生存。这种特殊的生存环境铸就了纳西族深沉坚韧、灵活机动的民族性格。同时,纳西族的文化受到这三大文化圈的润泽,以东巴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由此滥觞。宋代,纳西先民的政治环境有了改善:北部的吐蕃王朝分崩离析;南诏也陷入了混乱;东边的宋王朝则穷于应付北方游牧民族,无力经略西南。“故自南诏以后,麽些之境,大理不能有,吐蕃不能至,宋亦弃其地,成瓯脱之疆,经三百五十年之久。”纳西族由此获得了一个难得的独立发展时机。在社会经济生产获得充分发展的同时(农耕文明已取代半耕半牧的生产状态),政治上分散的麽些部落渐趋统一;东巴文化体系逐渐宏大完善。
清代以后,木氏势力渐趋衰微。原因是西藏又一次纳入中央王朝辖治的版图,使丽江失去了“西南藩篱”的政治区位优势,且木氏土司把持的庄园领主经济渐已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消极因素。1723年丽江实行改土归流,木氏土司此后一蹶不振,受益的是丽江经济,丽江的地主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手工业也渐趋繁盛,丽江古城的格局最终形成。殉情现象由此大量蔓延,丽江被外人称为“殉情之都”。
战争以后,纳西族地区也进入了社会动荡时期,此间以丽江人俗称“乱世十八年”尤为惨烈。清咸丰、同治年间,大理杜文秀起义涉及丽江,进行了长达18年拉锯战,丽江损失惨重。张星源先生的《丽江史略》有载:“道光年间(1821—1850年)户口下6405户,男妇大小3128276个光绪朝户口15152、男女大小46456个,较之道光朝减户口五分之四,人丁八分之一,咸同回汉歼杀之残酷可知也。”
辛亥革命时纳西族人民积极响应,宣布脱离清政府统治,并参加了护国运动等反帝批封建运动;战争中纳西族为国捐躯者达400多人,因当时大陆交通线被日军切断,后期缅甸失陷,中国的陆路交通线只余昆明——大理——丽江——拉萨——尼泊尔——印度这一条。丽江成为重要中转站,丽江的商业、文化、教育由此盛极一时。
纳西族的传统节日
1、春节大祭天
纳西语叫“由奔吉锃”,意为正月过年,也称为“库式”。春节从农历的冬月年猪、腊月置年货开始,到正月十四日祭天才告结束。除夕有“炖猪头”和宰鸡的风俗,要备办各种菜肴和果品,拜祭“灶君”,迎接祖先“回家”过年。晚餐时,如家中有人外出未归,也要在饭桌上摆付碗筷,留下油炸甜食,象征全家团圆。同时,要用米饭和肉喂狗,观察狗先吃什么,以预测来年肉和粮食的丰歉贵贱。餐毕,老人在火塘边给子孙讲述民族的历史故事,然后吃夜宵。有些地方有守夜的习惯。大年初一凌晨,照例由一个男子先起床,洗漱后,首先是烧火;火要一点就着,表示新年火红吉利。接着,点三柱香,拎着水桶,带上水瓢,到河边去“买水”,要一边顺流汲水三次,一边口诵“新年大吉,风调雨顺”。买水回来后,其他人即起床,分头准备祭天和祭祖的供品。妇女炸糯糕、乳扇和粉皮,男子们在院中摆供桌和祭品,遂由家长主持除秽、烧天香,鸣放大小鞭炮,先向东,后向北祭拜天地,祈求保佑赐福,万事顺昌。然后,把祭品撤到屋里祭祖先。这一切须在天亮时分做完,否则会被村邻讥笑为不勤快。当日早晨吃炸糕、米酒、汤元等素食,禁吃荤。饭后,由一男青年拎一壶酒,到叔伯或近邻家相互拜年。之后,可以带着香烛等到附近的寺庙中烧香拜佛、祈祷一切平安。初一当天,多数不串门,有些地方到同姓宗亲家拜年。从大年初二开始到非宗姓亲属和友邻之间相互拜年,轮流请客吃饭的习俗。
祭天是纳西族最古老而又隆重的春节活动。俗语有“纳西重祭天”之说,充分表明祭天在纳西人心中的地位。祭天分春祭与秋祭。春祭在春节期间举行,而且比秋祭隆重,因而称为“春节大祭天”。祭天的由来,传说是纳西族的始祖崇忍利恩和衬红褒白命成婚后,久不生育,在天神父母指点下祭天之后,生了三个儿子;但长大又不会说话,便再次行大祭天,三个儿子才说出三种不同的语言,变成了纳西等三个民族。故纳西人认为祭天可以保佑子孙的繁衍和健康成长,就世代相承下来。元、明、清的汉文史书中也有关于纳西族祭天的记载。并有一套完整的祭天规程和繁杂的仪式,说明纳西族祭天历史的久远。祭天有祭天场,一般是在离村不远的地方,用石头围砌成方形或长方形的场地,内有祭台。讲究点的祭天场还分内场和外场,周围栽培一高大的常青树、风景优美,能容纳几十人至一、二百人。没有场地的城郊或坝区中心,春节期间也轮流在各家院中围栅搭棚来祭天。在同一个祭天场祭天的人叫“祭天群”,一般是由住在一个村的家族中几房人组成。每个家族或亲近家族的“祭天群”都有自己的名称。1949年前,纳西族的祭天群有“铺笃”、“古徐”、“古哉”、“古珊”、“阿余”等的名称。这种杂居在各地不同名号的祭天群,是与古代纳西人的不同氏族或部落有渊源关系的。大的祭天群有数十户,小的十来户或十多户。其中“铺笃”的祭天群数和人口最多,祭天需要的时间最长,仪式相当复杂,“古徐”祭天群数和人口次之,祭天需时亦长,但仪式较“铺笃”简略;其余的祭天群群数和人口较少、祭天需时较短,仪式也简单。不同祭天群的祭天时间有先有后,但都在正月十五日之前举行。
祭天的一切器物,都要求专用和洁净。如祭台上左右各栽一棵栗树(代表天父天母或天与地)、中间一棵柏树(代表人皇),还有前排的两棵小栗树(代表崇忍利恩夫妇),都是派专人到高山岩头去砍伐的,都要放在固定的地方;祭天用的米叫“神米”,要挑白净颗粒整齐的,需经过多次洗晒;量祭天米的小升和装米的竹篓,平时要挂在高处,使用前后都需洗刷干净;祭天用的“神猪”,一般为两头,由两家轮流喂养,要保证大猪一百二、三十斤,小猪八、九十斤。再如,粗如茶杯、长丈余的大香、须在秋天就准备好料,使用前专门搓制,并分节贴上彩色纸花穗,使其燃烧一昼夜不熄。其他用具,如大甑子、锅、秤、刀、钩、叉、盆、案板等等,属祭天群所有,平时由有关户保管,不得随便使用。
纳西族通过春节祭天大大加强了群体的内聚力,并调整了人际关系,达到了求得宁静心灵的重要目的。
2、白沙农具交流会
正月二十日,是丽江纳西族的传统节日,纳西语叫“白沙当美空捧”,意为“白沙大宝积宫开门。”这是从明代延续下来的白沙“大宝积宫”(又叫护法堂)、“琉璃殿”和“大定阁”等庙殿一年一度开门,让人们烧香拜佛的庙会。后来演变为以农具交流为主的节日,故改称为“白沙农具交流会”。它标志着春节活动的结束和春耕生产的开始。届时,百十里外的各族农民及城镇居民,云集白沙街,邻近村寨的群众几乎是全家盛装前来参加。白沙街上,寺庙前的广场和道路旁,都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铁、木、竹农具。特别是黄栗木的各种农具把柄,还有花样繁多的吹、打、摇、耍等的小孩玩具、加上数不清的小吃和日用品的铺摊,熙熙攘攘,异常拥挤热闹。交流会上,不仅农具种类齐全,小孩玩具和日杂品之多,也是一年中仅有的一次,所以人们常说,这个会上除了鸡辔头之外,什么都能买到。
4、龙王庙会
农历三月十五日前后的龙王庙会,既是纳西人祭祀龙王的节日,也是各族群众之间互通有无的物资交流盛会,会期一个星期左右。此庙会的地点一般定在丽江县城的黑龙潭畔(即今之“玉泉公园”内),参加者除丽江及邻县的各族农民外,还有大理、保山、昆明乃至外省的一些客商。届时商棚林立,商品琳琅满目,人群熙来攘往,热闹异异。本地人争相购置内地运来的日用百贷,外商则主要收购一些土特产品,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庙会期间,还展开唱纳西族民歌、演奏纳西古乐以及赛马等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纳西人有着悠久的祭龙的历史。根据民间传说与东巴经典中的记载龙类与人类原是同父异母兄弟,后来分管这宇宙万物,人类只有农耕与牲畜,其他自然万物均由龙类来主宰。开初时人与龙皆各词其职,和睦相处;后来人类不断伤害龙类,龙类又对人类进行报复,双方矛盾日趋激化。经过东巴教的创教者与教主丁巴什罗的调解,双方订立了条约互不侵犯。人类除了农耕与牲畜需要龙类协助之外,有求于龙类的东西还很多,有时候又难免触犯了龙类的禁条,为了祈福免灾,人类便须举行祭龙仪式向龙类赔礼道歉,并祈求赐福免灾。由于相传丽江象山之麓的黑龙潭内居住着龙王,纳西人便于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在此建起了龙神祠,时常拜祭并定期举办龙王庙会,吸引了众多的人参加。
5、七月骡马交流会
七月中旬的骡马交流会,是纳西族人的又一个重要节庆,一般在丽江坝中央的狮子山西坡上举行。会期七至十日,以交易骡马等大牲畜为主,云南省各地以及外省区的农民纷纷前来,交易农副土特产品,购买着名的丽江马和铜器等物品。在会期中上市以及成交的大牲畜往往达到一万匹(头)左右,是西南诸省区中交易量首屈一指的集市。现已在丽江城东建成了固定的交流会址。根据纳西族民间传说,纳西人的始祖崇忍利恩和天女衬红褒白成婚后迁居人间,顺便将天上的易马会也传回到故乡,这就是骡马交流会的由来。据史籍记载,丽江自古便以养马出名而素有“花马国”之称,很早即以骡马与巴蜀等地客商交换盐、铁诸物。在东巴经书中,也有不少牧马生活的精彩描绘。《木氏宦谱》中也记述了明朝洪武年间,丽江土知府木氏便以骡马等物前去朝贡,此后的贡品中皆少不了骡马。可见,丽江骡马的饲养和交易早先就较为发达。办起了骡马交流会之后,饲养大牲畜出售成为纳西族农民一项十分重要的收入来源,牵骡赶马前来赴会者络绎不绝,逐渐成为民间的一大盛会。会期中还组织赛马、民歌对唱等活动,到处是一派热闹景象,青年男女的笙歌劲舞更是通宵达旦,令人陶醉。
7、中元节“烧包”祭祖
农历七月的中元节“烧包”祭祖,纳西语叫做“三美波祭”,一般是在七月十三、十四日两天举行。第一天在家中迎接祖先来探家,准备好几个印有经符图案框边、内装草纸和叠好的金银箔的白纸包,写上祖先姓名并用托盘盛好,再带上香、茶、酒等祭品,到家门前以唱名的方式迎接祖先回家。然后,将上述物品置于正房堂屋内的供桌上,并加上些干鲜果品、糕点花卉等,于晚餐前拜祭。第二天傍黑时分,再把那些白纸包带到河边焚烧,并将灰烬和一些供品扔进河水中,意味着送祖先回到他们现在居住的阴间去。这两日刚近黄昏便家家关门闭户,路上难见行人,因想象到处皆有各家祖先在活动而显得一派悚然。
8、朝拜狮山“干木”女神
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是滇川边境泸沽湖畔摩梭人朝拜狮山“干木”女神的盛大节日,又称为“转山节”。根据摩梭人的神话传说,屹立在泸沽湖与永宁坝子之间的狮子山是“干木”女神的化身,她主管着这一带地区的人口兴衰、农作物丰歉以及牲畜的增减等大小事,同时还影响着妇女的健美、婚姻和生育。“干木”女神长得十分漂亮,住在狮子山顶上的洞穴里,周围的男山神都要受她管辖。她还过着“阿夏”婚姻生活,有许多长期的和临时的男阿夏,每年的七月二十五日这一天,各地山神都要来此聚会娱乐。摩梭人为了给“干木”女神助兴,并祈求她的保佑,每逢这一天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汇聚到狮子山麓的女神庙前进行朝拜。朝拜者一般达2000余人,以几家或十几家为一伙,燃起一堆堆松枝,拿出蜂蜜、糌粑、酥油、酒、茶以及鲜花等祭品,诚心诚意地叩头朝拜。朝拜完毕,载歌载舞地欢庆,并就地野餐。在归途中,往往还要组织赛马等活动,有些青年男女则结伴环游狮子山或泸沽湖,谈情说爱,对唱山歌,其乐无穷。
小结:纳西族他们很多的传统节日和很多传统习俗都是,中元节、春节、除夕,这些都是国人都会过的节日。三朵节、春天大祭节,这种节日都是纳西族特有的节日。